网站首页 活动公告 礼包中心 攻略指南
首页 >> 攻略指南
兰江这种鱼有啥魅力,让《浙江日报》频频报道

兰江这种鱼有啥魅力,让《浙江日报》频频报道

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而对于兰溪人的母亲河兰江来说,则是水清鱼归。阔别20年之后,刀鱼重现兰江不仅对兰溪人来说意义非凡,更是引起...

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而对于兰溪人的母亲河兰江来说,则是水清鱼归。阔别20年之后,刀鱼重现兰江不仅对兰溪人来说意义非凡,更是引起来《浙江日报》的频频关注,继1月3日《浙江日报》头版对兰江刀鱼作了大篇幅追踪报道后,今天,《浙江日报》再次聚焦兰江刀鱼,文章如下:

兰江刀鱼

潘江涛

要说兰江刀鱼,先听一则“旧闻”。

某天清晨,兰江老渔民杨清松在三江口一带捕鱼,一网下去捞上3条小鱼。这鱼体形修长,臀鳍稀薄,银光闪烁。杨清松看着眼熟,却一时叫不出名来。出于职业敏感,他把小鱼拍了张照,上岸咨询水产专家,这才解开心中疑团,逢人便说:刀鱼回来了!

这一利好消息,发生在2020年入秋之际。几个月后,《浙江日报》记者偶尔听闻,掂出其中的新闻价值,于2021年1月3日在头版作了大篇幅追踪报道。

水清鱼归,并非偶然。因为浙江的“五水共治”发轫于2013年11月,如今兰江水域重现刀鱼,不单验证了近8年来的治水成效,更传递出整个钱塘江流域水系生态改善的强烈信号。

有多少读者关心关注兰江刀鱼的回归呢?

那天,有同事忽然问我:吃过刀鱼吗?我说,余生亦晚,又世居大山深处,哪有这等口福。不过,我虽没见过刀鱼真身,却吃过商店里卖的凤尾鱼罐头,印在商标上的凤尾鱼跟刀鱼极其相似。

凤尾鱼多产于崇明与宝山一带,捕捞盛期在5月中旬到6月底。鱼长三寸,满腹鱼籽。油锅煎炸,香酥可口。而刀鱼,虽说和凤尾鱼是近亲,只因生长水域不同,无论是滋味还是身价,皆不可同日而语。报载,十多年前,倘在南京的星级酒店宴客,3条刀鱼凑足0.5公斤,清蒸上桌,时价破万。

“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清·清端)刀鱼属洄游性鱼类,桃花流水时节,春江水暖,成群的刀鱼接受江南烟雨之邀请,从咸淡交汇处出发,泼剌剌地逆流而上,找寻产卵家园,夏秋季又陆续回到大海……

兰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上承婺江、衢江,下连黄公望描摹过的富春江,虽不属长江水系,却拥有一个共同家园——东海。所以,兰江刀鱼与长江刀鱼,仅有一字之差,实为同一品种。只可惜,刀鱼对洄游线路的环境异常敏感,早在三四十年前,兰江水域就渐渐不见刀鱼踪影。

“清明挂刀,端午品鲥。”刀鱼,清人称其为“春馔第一鲜品”,在长江三鲜(鲥鱼、刀鱼、鮰鱼)中,最先吃到的便是刀鱼,但有个时令界限,即最好在清明前捕食,其时肉嫩刺软,过了清明便称“老刀”,鳞刺会逐渐硬化,除了吃时会卡喉外,鲜味也少上许多。所以,吴地有“刀不过清明”之说。

清洗刀鱼,甭开膛剖肚,拿根筷子从鱼鳃处伸进一搅,卷出鱼肠,鱼的身形仍然完整。料理如此简单,非实际操持者不能言。

依我的餐厨经验,江鲜的烹法不外乎红烧、清蒸和油炸。然而,翻了翻资料,才知刀鱼做法真是多得去了。譬如,集清代中期厨师经验之大成的《调鼎集》,便载有刀鱼圆、炸刀鱼、炙刀鱼、刀鱼汤、刀鱼豆腐等十多种。

袁枚喜欢清蒸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又说:“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随园食单》)想来,袁才子在录写这一条款时,心里一定不太痛快。要不然,他不会把民间谚语忝列其后。

清人倪绳中在《南汇竹枝词》中写道:“春三刀鲚炖鲜汤,不用煎熬异品尝。一种作饼宜捣烂,拌和菜韭味鲜香。”炖汤要放猪油,鱼肉饼要搭咸菜或春韭。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写得隽秀玲珑,人见人爱。他说,金圣叹曾以为刀鱼刺多是人生恨事之一。不会吃刀鱼的人是很容易卡到嗓子的。镇江人把刀鱼煮至稀烂,用纱布滤去细刺,做汤,下面,即谓“刀鱼面”,很美。

味美的江鲜,大多刺多。鲥鱼、刀鱼是这样,就连淡水中的白条、翘嘴、黄尾巴亦不例外。刀鱼刺多,许多北方人便不敢享用,但又禁不住那细腻口感之诱惑,便生发张爱玲式的“恨意”。

刺多,确是刀鱼“缺点”。然而,唯其刺多,才更见其鲜美。若无刺,那鲜嫩无比的鱼肉囫囵吞下,几乎不可能细品其味。因了那些软刺,鱼肉在味蕾上才有回旋的余地,一舔一抿间,其味之鲜也就倍觉悠长。

吃鱼让人安静。但说来说去,皆为吴地食法。越地兰溪曾有“一江渔火,十里歌声”之辉煌,普通市民又是怎么烹食刀鱼呢?

陈金法在兰江讨食已有40余年,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老渔民之一,说起刀鱼简直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江刀鱼主要集中在女儿滩下游,捕捞时间大多在清明前后。每条大约20来厘米长,大点的四两左右。刀鱼肉质鲜嫩,刺多却很软,即便给小孩吃,也不致卡喉。至于烧法,城里人喜欢清蒸,而渔民因为起居不便,只能因陋就简,放镬里煮煮,酱油蘸吃。焖饭时,有的农户喜欢将刀鱼直接摊在米饭上烀烀。饭熟揭盖,取筷夹住鱼头抖一抖,那鱼肉便会自然滑落,真情演绎一锅幸福满满的江南“鱼米之香”。

吴风越俗,山连水依。兰溪乡贤李渔颇懂刀鱼,想必没有少吃。他说,食别的鱼都有厌时,唯有刀鱼是“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释乎”。

1月3日《浙江日报》头版报道兰江刀鱼

阔别20多年,刀鱼重现兰江

浙江日报记者 金梁 沈超 共享联盟兰溪站 郑露

最近,一张渔民捕获不知名小鱼的照片在兰溪广为流传。鱼类专家分析,这种小鱼为刀鱼,意味着刀鱼重现兰江。为辨真伪,记者开启了一段寻鱼之旅。

冬日的兰江,碧蓝而宁静,江水缓缓流淌。清晨6时,天蒙蒙亮,兰江南门湿地公园附近的江面上,渔民陈池新站在渔船上,用力撒下一网,然后敲击着木头“赶”鱼入网。

“师傅,你见过这种鱼吗?”陈池新的船一靠岸,记者连忙将手机上点开的一张照片递了过去。这张照片上,3条银色小鱼躺在渔船甲板上,鱼形侧扁狭长如刀,一条细长的臀鳍犹如极薄的裙边。

“看着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下子喊不出名字。”陈池新琢磨了半天说。

在兰江畔询问多位渔民无果后,记者来到兰溪市农业农村局渔业中队,这里有一位在兰江边工作了30多年的老渔政人梅新贵。“绝对不会错,这肯定是刀鱼!”看到照片的一瞬间,梅新贵兴奋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刀鱼,又名刀鲚,有着“长江第一鲜”之称,正濒临灭绝。梅新贵介绍,钱塘江刀鱼和长江刀鱼其实是同一鱼种,“老底子说的钱塘江土著鱼,刀鱼名列其中,可见当时这种鱼之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刀鱼是钱塘江里最主要的经济鱼种,鱼市上随处可见,兰江也是如此。然而随着水质下降,刀鱼一度不见踪影。

兰溪地处金华江、衢江、兰江交汇处,拥有发达的水系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本世纪初,受环境污染、挖沙滥捕等影响,该地区的鱼类资源快速减少。为了治水,兰溪通过黄砂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式,令兰江水质实现了从Ⅳ类到Ⅲ类的逆转,部分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变好了,当地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鱼变多了。

作为兰江中的“新宠”,刀鱼是何时出现的?在梅新贵的帮助下,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最近在家休养的渔民杨清松。“这照片是我2020年9月拍的,我也是几番求证后才知道,原来是它。”杨清松说。

杨清松是兰江上的一位职业渔民,这碗饭吃了30多年,没想到差点在刀鱼身上“走了眼”。那一天,他在三江口一带捕鱼,一网下去捞上来3条刀鱼,每条20来厘米长、半两重。“兰江上,刀鱼差不多快绝迹20多年了,一下子没有认出来,差点当成杂鱼卖掉。”杨清松回忆说。

“现在还能见到刀鱼吗?”记者追问。

“难哦,冬季几乎很难见到刀鱼,反正我是没再抓到过。”杨清松摇着头说,刀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才会溯江而上,夏秋季又陆续回到大海。

水清则鱼归,这并非偶然。在寻访刀鱼的过程中,记者意外发现“重现江湖”的鱼类还真不少。前两年,有人在兰江边捕虾时,发现了一条长相怪异的针鱼,上嘴唇短,下嘴唇犹如绣花针一样又尖又长。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必须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才能存活。“自从兰江水质变好之后,多年未见的一些鱼类都开始出现了,比如针鱼、娃娃鱼、花鲈等,这些都不是人工放养的。”年过六旬的老渔民陈金法说。

然而,相比其他鱼类,刀鱼的出现意义更大。曾在兰江水域做过渔业资源调查的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刘金殿告诉记者,刀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历来严格,很难穿过不符合生存条件的受污染水面,导致洄游线路一再缩短,这也是钱塘江刀鱼渐渐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钱塘江中上游支流出现野生刀鱼,不单单是水质变好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传递出整个钱塘江流域水系生态改善的信号。”刘金殿说。

水系生态改善并非一朝一夕,经过多年治理,兰江流域再现天蓝水清、水产丰饶,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

“怎么弥补断裂的水生生物链?我们一方面在兰江阶段性禁渔,另一方面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既改善了兰江水质和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渔民增收。”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每年,上千万只(尾)兰江蟹、花鲢、白鲢、黄尾密鲴等被投放到兰江之中,它们不仅可以净化兰江水质,更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

唐代诗人戴叔伦曾乘船路经兰溪,留下这样的诗句: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如今,水清、岸绿、鱼肥的兰江美景重现。

原标题:《兰江这种鱼有啥魅力,让《浙江日报》频频报道》